普鲁斯特下午茶|“华东师大作家群”现象能复制吗?至少先学会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
Sat.June9, 2018
No.6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v06942t3osg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▲视频来源|游于尘外
作家在校园里教什么
年过七旬的华师大教授王晓玉曾说:华东师大不是全国第一流的大学,但“华东师大作家群”是全国唯一的。
茅盾文学奖得主、作家格非半开玩笑道:好友李洱如果不来华师大读书,真的不会变成作家……
“比起研究‘华东师大作家群’这个文化现象本身,更重要的是‘华东师大作家群’该如何延续文脉,在新时代再出发。”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、游于尘外协办的“普鲁斯特下午茶”第六期,多名作家、学者聚焦“华东师大作家群”话题畅谈。
▲“普鲁斯特下午茶”第六期现场,多名作家学者聚焦“华师大作家群”展开讨论
比如,近年来“驻校作家”在各地高校中日益增多,人们关心的是——作家在校园里教什么?文字能因此“点石成金”吗?活动现场,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、副系主任文贵良透露,在中文系系主任朱国华教授的带领下,华东师大中文系于今年获批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“媒体与创意写作”方向培养资格,将整合中文系文学资源传授创作,包括影视剧、话剧创作改编等。中文系也将筹建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,尝试和国内作家机构、出版社、影视公司共建平台。
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黄平说,新开的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致力于培养创意写作硕士,也开设网络文学中心,施行“驻校作家制”,邀请海内外相关作家驻校,以工作坊形式和学生们交流,分享“一线”鲜活创作经验。据悉,师资阵容相当强大——孙甘露、格非、李洱、小白、路内等作家将成为华东师大中文系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;文贵良、黄平、罗岗、毛尖、方笑一等作家、学者任校内导师。
▲《华语短经典》第一辑
▲《华语短经典》第二辑
“其实在西方,不少作家都是创意写作‘泡’出来的。”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罗岗直言,写作就是要反复改,就像当年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汪曾祺字斟句酌。“天天讲文学史,学生是成不了作家的。只有作家、写作者,才可能把写作的经验带给学生。我们希望能够探索一条汉语创意写作培养作家的新路径。”
对此,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汤拥华尤有共鸣,他记得前不久的一场讲座上,有位学生提出一个让他“下不来台”的犀利问题——“为什么学者们讲了那么多种文学理论,却没有对他的灵魂产生冲击,也没有告诉他们究竟什么东西在被解构,什么东西在重新建构?”
汤拥华由此反思道:真正好的文艺创作,可以给做理论的人敲警钟,让他们发现讲的“理论”在某个地方很苍白。“如果理论教师能动用更多的经验和情感,与学生一起思考,并肩经历精神的冒险、灵魂的战斗,那么学生是能感觉到教师的诚意的。如果能这样,理论教学与文学实践就能统一起来。”
▲大夏作家群丛书 , 毛尖《永远和三秒半》、 小饭《小辰光,在康桥》、刘观德《兵败沙家浜》
在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教授看来,一些高校的中文教育倾向于学术化、知识化,“写作反而成为中文系教学中可有可无的内容,学生怀着文学梦进来,走出校门却不会写,这是很遗憾的事情。”因此,有意识地进行创意写作教学非常紧迫。而如今新媒体、影视、广告文案等领域对写作形式、文体风格提出了新要求,这和以往中文系教学内容是有区别的。
令人期待的是,未来将有更多文学青年有机会直截了当地向心仪作家请教创作,受益于面对面交流。“这为他们节省了至少30年时间。”毛尖追忆道,1983年她在宁波小城读书时,就有一个写作梦,“当时我们疯狂地给作家写信,觉得北京太远,就给上海作家写信,即便信件石沉大海;每一次与作家对话的机会,都视若珍宝。”
毛尖写过一篇求学于华师大的文章,刷屏了朋友圈,从中也可一窥当年普遍的文学狂热——“1988年夏天来到上海,除了中间三年跑去香港读博士,我一直呆在华东师大。丽娃河两边每一寸土地,我都走过。事实上,在八十年代,对中文系没热情几乎不可能。校园广告栏上都是和文学有关的讲座,大小社团也都文艺腔……小说可以写得像论文,论文也可以写得像小说,宋琳和格非凭本科的学历留校任教,诗人凭一个眼神把校花带往德令哈。”
▲“华东师大作家群”系列丛书,第一辑推出沙叶新《阅世戏言》、赵丽宏《人生韵味》、王小鹰《寻常情怀》、孙颙《烟梦往事》、鲁光《生命写真》等作品。
巧合的是,就在今年6月新出的《上海文学》中,格非详谈了他对“华东师大作家群”的看法:华东师大是一个据点,全国各地都有人来。老一辈教授许杰、施蛰存、徐中玉、钱谷融等先生们,对文学创作非常鼓励。“过去不少大批评家其实全是作家,全有创作体会,年轻的时候都创作过。我记得辅导员徐海鹰一上来就跟我们说,每一个人,你将来想做个好学者、好批评家,你先别管别的,先写小说,学习写作。对于当中甘苦你要多了解。你写不写得出来没关系。大家都很有干劲,把作品贴在文史楼楼道里面,有一整个版,每个年级都承包一块。”
“我们刚进校时有个规定:你可以不写论文,你的毕业论文可以用作品来代替。所有写小说的,你最后交一个作品也能毕业。还要求中文系学生,至少必须懂一门文学创作的过程或艺术。要么画画,要么音乐,要么写诗,要么写小说,你至少要尝试去做一点创作。”格非在文中写道:因为华师大这些老先生都很明白,你要做文艺批评、文学理论,如果没有创作的经验,将来你对于文学最基本的东西都不了解,你没有办法做批评。
▲与会嘉宾合影留念
延伸阅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创建于1951年,是蜚声海内外的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。许杰、徐震堮、施蛰存、徐中玉、钱谷融、程俊英、周子美、李毓珍、万云骏、史存直、林祥楣、王智量等知名学者均曾执教于此,一时云蒸霞蔚。
钱谷融教授关于“文学是人学”的命题曾引发全国大讨论;徐中玉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该学科的现代拓进作出重要贡献;王元化教授的一系列学术思想著作更是开一代风气,影响深远。
1980年代以来,中文系几代学人各领风骚,在学术界赢得声誉,并培养了大批文学创作人才,涌现出以戴厚英、王晓玉、赵丽宏、王小鹰、孙颙、宋琳、格非、李洱、毛尖等作家为代表的“华东师大作家群”。
2000年以来,许佳、苏德、蔺瑶、刘弢、葛圣洁、于是、小饭等一批新生代作家形成了独特的“华东师大新生代作家群”现象。
来源|文汇APP
小标题为编者所加
嘉宾
(排名不分先后)
No.6
孙甘露(上海作协)
路 内(上海作协)
小 白(上海作协)
毛 尖(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)
黄 平(华东师大中文系)
方笑一(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)
文贵良(华东师大中文系)
罗 岗(华东师大中文系)
汤拥华(华东师大中文系)
雷启立(华东师大传播学院)
苏 德(《乐活》杂志)
来颖燕(《上海文学》杂志)
曹元勇(浙江文艺出版社)
王 焰(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)
阮光页(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)
赵 辉(遊於塵外)
王晓麟(江苏赛麟)
Karen (NAPA)
蔡剑英
往期回顾